01、答案

Q1:你是怎样使用笔记的,你当前的最佳实践形式是什么? A1:

  • 形式方面,采用混合方案,是以 Logseq 为代表的电子笔记 + A6 本的纸质笔记;
  • 内容方面,采用面试官问答形式。给出一个确切的问题,然后尝试向面试官讲清除这个问题。 Q2:为什么采用“面试官问答”的方案,有神么缺点吗? A2:
  • 灵感来自于小黄鸭编程法费曼技巧,都讲究的是向别人输出表达,来检验自己是否思考透彻,以及可以提高表达能力。
  • 缺陷:回答/解释问题之后,无法获得反馈以检测答案的水平。这本质是私人笔记的缺陷。我正在尝试通过AI来部分解决这个问题。

以上就是文章核心,也是一个使用“提问-回答”形式的记录。 下边,是一些自己一路写笔记感受的流水帐,可看可不看。

02、流水帐

V1:QQ 空间之类的日记。(古早时期) V2:印相笔记、有道笔记之类。优点是云笔记,缺点是UI审美差、Review笔记困难。(刚工作) V3:Bear熊掌记。UI和写作体验极佳。(至今) V4:双链笔记。以Roam research、Obsidian、Logseq为代表。我重度使用Logseq,一个是它支持块级别的引用,另一个它是开源,我有需要可以自己开发插件。(至今)

03、一些感受。

  • 笔记的内容是有层次的,献上这张图:
  • 对应记录-review-再记录/输出
  • 即,从早期笔记只能对应内容记录,到双链可以信息关联,再用费曼技巧进行再总结,升级为知识,可以支持一整个完整流程在笔记上的运行。
  • 记录本身的意义其实没那么大,只有你愿意去看的笔记才是重要的,尤其是再看的时候能够引起共鸣/思考的笔记。
  • 就像纸质笔记被电子笔记取代。形式上其实可以有更多想像空间,比如录制VLog、录音、与AI对话,都可以成为笔记形式,而且这些属于高交互、输出倒逼输入,对信息的完成度要求更高。